□本报记者魏彪
到天坛公园欣赏全国版画精品展、夜游北海公园在古建里听戏、在北京南宫五洲植物乐园参与亲子灵感手作……作为“艺术进公园”文化惠民品牌活动,2025北京公园艺术季(以下简称:艺术季)以“艺术融入公园,美好就在身边”为主题,让艺术的气息弥漫在京城公园的每个角落,为市民游客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。
艺术魅力全民共享
近日,在国家植物园(北园)科普馆前广场,《蓝色多瑙河》的悠扬旋律飘扬在绿树鲜花扮靓的公园,市民游客在这个夏日的傍晚或驻足观看或轻声哼唱,共同感受着自然与音乐的共鸣。“平时工作忙,难得带孩子来植物园走走。没想到还能遇到国家植物园‘苔音计划’户外音乐会,这种在大自然怀抱里感受艺术的方式,让孩子多了一份对美的体验。”北京市民张女士说。
天坛公园神乐署里,来自北京市的表演艺术家、公园文艺演出人员齐聚一堂,为市民游客带来精彩的艺术表演。专程赶来欣赏演出的河北游客李瑞说:“听说艺术季启动,特意和朋友早早过来。这场融合了传统民乐和现代元素的表演,太惊艳了。听说艺术季后续还有很多活动,我打算带家人再来。”
“以前来公园就是散步、锻炼,没想到现在还能看展览、听音乐会,甚至能亲手做非遗手工,感觉特别棒。”北京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,“在绿树掩映下听听音乐会看看各种展览,特别放松,也特别有格调。这真切体现了艺术季‘全民共享’的初衷,让艺术不再是殿堂里的仰望。”
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相较于2024年首届艺术季,今年的艺术季更加注重艺术主题凸显,涵盖展览展示、音乐盛宴、夜间游艺,升级了非遗鉴赏、工美体验和曲艺巡演,推出六大板块、110项1000多场次活动。
“公园是市民游客重要的活动场所,艺术季有机融合了文化艺术与生活,将美好带到市民游客的身边,增强了大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”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谷慧敏介绍,活动将艺术融入公园,将普通休闲场所变身为艺术陶冶之地,大大提升了公园的使用价值,有助于提升北京公园的文化内涵,为北京建设演艺之都,以及加快建设花园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,丰富了市民游客艺术生活。
统筹联动丰富供给
艺术季由北京各大市属公园、部分区属公园和中国园林博物馆共同举办,旨在逐步将此打造成为北京暑期重要的城市文化活动名片。
艺术季期间,各公园陆续推出了高质量的艺术展览。天坛公园推出展览展陈类、工美体验类与非遗鉴赏类共三大类10项活动。天坛公园管理科科长周洋说,天坛北神厨举办的《花开满树红·全国版画精品展》,展出了版画作品四五十件。
香山公园作为北京“三山五园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园林艺术价值。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展现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,特别推出2025北京公园艺术季系列活动“意境香山——孙佩杰园林山水作品展”,让市民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,感受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,进一步了解“三山五园”的文化价值。在香山公园观展的退休教师王先生感慨道:“这些山水画作与香山的景色相得益彰,画中有景,景中有画,让人更能体会到古典园林的意境美。”
景山公园近日举办了2025年“‘盆’然心动·中轴‘景’彩”北京市第十五届精品盆景展,首次融合文化艺术展览、特色主题市集、晚间消夏活动,以及亲子戏剧、光影中轴、美食消费等游园场景。
音乐盛宴同样不容错过。国家植物园(北园)、紫竹院、玉渊潭、龙潭中湖等公园带来多场精彩的音乐演出,将音乐与自然完美融合。紫竹院公园管理科科长蔡澍光介绍,公园结合第32届竹荷文化季陆续推出系列文化活动,重点推出消夏艺术活动。艺术季期间,公园推出涵盖音乐、非遗、夜赏、市集共十几项活动。
夜间游艺板块,景山公园、北海公园、地坛公园、夏都公园等推出的晚间文化活动,让市民游客在夜晚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;非遗鉴赏、工美体验和曲艺巡演等板块同样精彩纷呈,可以给市民游客提供暑期遛娃、旅游打卡的丰富体验。
深化融合提升体验
近日,天津游客赵林带家人体验了多个公园的活动后说:“艺术季活动多、质量高,价格亲民。我们特意安排了周末过来,意犹未尽。希望以后能持续办下去,并且能提前公布更详细的活动日程,方便外地游客规划行程。”
盛夏时光,荷风正盈塘。7月5日19时,“与荷共舞”水上艺术光影秀于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东园玉湖首映。随着夜幕降临,玉湖湖心岛区域三组圆形幕布亮了起来。湖面上,实景荷花摇曳生姿,大屏上,“画中荷花”颇具诗意,形成了独特的“双生镜像”,给市民游客带来一场沉浸式观赏体验。温榆河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是“荷以生活——消夏艺术季”的重要内容之一,公园以“荷”为核心意象,通过艺术、光影、音乐快闪、市集等形式,为市民游客呈现一场自然与人文交织,东方韵味与当代创意相得益彰的生活美学体验。
“公园是花园城市建设的核心载体,承担着生态改善、休闲服务、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。”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服务管理处处长缪祥流说,希望通过优化服务功能,丰富服务供给,推动艺术与公园环境的融合互动,以兼具丰富度、多元素和大众性的艺术语言,向人们呈现一个富有特色内涵、充满生机活力、文化韵味、艺术气息的公园环境,让艺术走进公园、走进人们的生活,让生活充满艺术气息,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。
“去公园转了20分钟,神清气爽”“大自然真是个巨大的能量场”……社交媒体上,“公园20分钟效应”火了,到公园来一场自然“疗愈”受到不少市民游客青睐。不久前,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还发布了首个“公园治愈指南”,推出30处适合阅读小憩、品茗放空的游园场所。“我们想让市民游客在工作生活之余,走进公园,在清静雅致的环境中感受自然、放松身心。”缪祥流补充说道。
“突出融合是此次活动的亮点。”谷慧敏建议,可进一步提升文艺活动与市民游客喜好之间的适配度。在艺术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,可进一步加强对市场接受度的研究,针对不同年龄群体,设置书法、演唱、器乐、舞蹈等不同艺术形式的特色活动,形成品牌;加强公园艺术活动与休闲消费的有机结合,以艺术为媒介,打造城市公园产业生态圈。(魏彪)